丁昭,3200威尼斯vip讲师,2011年毕业于3200威尼斯vip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,获经济学学士学位;2014年毕业于3200威尼斯vip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,获管理学硕士学位;2018年毕业于德国基尔大学,获农业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。在农村经济(CSSCI),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(SSCI)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。任Agricultural Economics(SSCI),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(SSCI),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(SSCI)期刊审稿人。
不急不躁,熏陶科研兴趣
和我们想象中的不同,丁昭说他曾经是一个对科研“不感冒”的人。回顾他读本科期间,在学习之余,他热衷于参加学生工作,借此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。而在攻读硕士及博士期间,他才开始深入接触科研,与科研的“朝夕相处”慢慢熏陶出了他对科研的浓厚兴趣。
“耐得住寂寞,坐得住冷板凳,这是专注科研最基本的要求。”这句话是丁昭对科研要求的总结。科研的过程枯燥且压力巨大,毕竟在偌大的研究方向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“明路”并不容易。不论是科研本身又或是论文发表,都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和等待过程,唯有以耐心与坚持作基石,才能去往成功的彼岸。“从前做什么事都急于求成,现在变成一个慢性子的人了,更有耐心去做好每一件小事。”面对自己探索科研过程中性格潜移默化的转变,丁昭如此说到。
如今,丁昭的研究方向主要以区域发展为核心,以消费者选择为视角,针对农村发展问题和农户行为特征,结合灵活的实验方法,对农户对小额金融的借贷偏好及其对扶贫、农户福利、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影响的理论和实证进行研究。丁昭表示,科研这条路他会越走越坚定。
教学相长,与学生共同进步
当丁昭还以学生身份在四川农大时,他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他的研究生导师——现3200威尼斯vip蒋远胜院长。“那时蒋老师喜欢让大家一起作报告,提出问题,互相交流。”蒋远胜院长独特的教学方式让他认识到交流在学习研讨中的重要性,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如今初为人师的丁昭也将这种“交流”的教学方式带入了自己的课堂。他的课堂不是教师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,课堂气氛自由而不失活跃,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,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。他坚信交流是好的师生关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也是教学相长的基石。通过师生之间自由平等的交流,一方面教师的教导使学生得到发展;另一方面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,又促使教师继续学习,不断进步。
丁昭和学生的“交流”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,学习之余他也会常常参与学生们的活动。18级经济二班是丁老师带的第一个小班,为了陪同小班学生军训,刚开学时他几乎每天“扎根”操场,而平常的小班活动他也是有时间必来,空闲的时候还经常和学生约着一起打羽毛球。他热爱学生,学生对他也报以相同的热爱。他班上的李燕秀同学认真说到:“丁昭老师特别关心我们,和学生没有代沟,很好很亲切,是一个很温柔的班主任。”
结草衔环,为母校注入活力
学生时期的丁昭,参加了丰富多彩的学生工作,整日奔走忙碌于校园内,学院的宣传部、新闻部及辩论队都出现过他的身影。如今回到母校教书的他,对母校无限感恩,打算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。
从川农大走出去再回到川农大,纵使身份有所改变,但那颗对母校满怀热忱的心却始终没有变过。现在,他选择用自己的青春为这所百年老校增添又一份生命力。相信拥有“川农学子”与“川农老师”双重身份的他更能清晰、深刻地将“爱国敬业、艰苦奋斗、团结拼搏、求实创新”的川农大精神传达给学生们。
时间荏苒,多年后以教师身份回到母校的丁昭依然对母校怀着一颗热忱之心,他爱护关心母校里的年轻生命,他期望自己能够教育出更多的具有独立思辨精神的青年人,他希望不论是他还是他的学生都能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收获快乐,不骄不躁,学有所成,造福社会。